摘要:组织绩效管理的重点是通过组织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权责划分、业务流程和日常运营管理等,管理和促进公司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提升组织整体的运营效率、绩效水平和组织能力,主要包括战略制定和解码、年度经营目标制定与分解、日常经营管理、经营分析和总结、组织绩效评估和改进等。
很多企业推绩效管理,绩效工资来源于哪里,一直都是老板非常纠结的事:都说推绩效是为了激励,但老板却不想多出一分钱,绩效工资就直接从员工工资上拿出15%来做考核。这不是典型的强盗吗?
尤其是在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下,无论绩效的模式再合理,员工也不一定认可,如果积极都拿不到被抢走的15%,还不如躺平算了。
现在员工只完成绩效考核的工作,没考核到的能不做就不做,积极性也下降了很多。常规绩效制度里,最高能拿到120%的绩效,但要拿到120%的绩效难度特别大,基本没人能拿到,大多数都只能拿到80%。如果某个专员薪资总额是3000元,如果绩效占比为15%,绩效工资则为450元。最后绩效能影响到的也就几十块钱,可以说是不疼不痒。
在员工眼里,绩效除了是扣工资的工具,奖励或扣除的绩效工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绩效爱怎么考就怎么考,想怎么扣就怎么扣,反正也就那样了。
对于相对上进的员工来说,完成绩效考核中要求的就好了,其他的管那么干嘛。绩效考哪里就是员工努力的方向,非本职工作既然不考,员工还操什么心啊。
我们给公司的绩效做个简单的诊断,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1、绩效制度实施前并没有调研,完全是闭门造车;
2、没有沟通,只是简单执行;
3、绩效工资来源简单粗暴,缺乏设计;
4、绩效考核没有考虑效益不好的问题;
5、缺乏绩效文化和绩效环境。
想改变目前现状,把蛋糕做大才是正解。可以先把相对固定的绩效工资与企业经营状况关联,往弹性绩效工资方向转化,只要企业经营状况足够好,员工的绩效工资就没有上限。
当然,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员工的绩效工资弹性范围,如果比原来的还低,换任何模式都起不到激励作用。
这种模式就意味着一定要重视组织绩效,组织绩效即公司绩效或企业绩效,指组织在某一时期内组织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率及赢利情况。
组织绩效管理的重点是通过组织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权责划分、业务流程和日常运营管理等,管理和促进公司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提升组织整体的运营效率、绩效水平和组织能力,主要包括战略制定和解码、年度经营目标制定与分解、日常经营管理、经营分析和总结、组织绩效评估和改进等。
组织绩效得到保障,才能做部门绩效和个人绩效。员工作为各级组织/组织单元的任职者,首要责任就是要履行组织赋予的岗位职责,对所任岗位的工作业绩负责。同时,员工作为个体,还要表现出与绩效相关的个人行为表现。
吉尔伯特认为,“环境因素”对于个人的绩效表现起到关键作用,影响占比超过75%。所以,想要改善员工绩效表现,可以尝试从改变环境因素入手。包括环境信息、环境资源、环境刺激等内容。
吉尔伯特的行为工程模型(bem)主要包括六个层面:
第一层,数据信息和反馈;
第二层,资源流程和工具;
第三层,后果、激励和奖励;
第四层,知识技能;
第五层,天赋潜能;
第六层,态度动机。
很显然,改变环境因素相比于改变个体因素对于效率的影响也会更大一些,改变环境会比改变个体的成效更高。如果做不到这些,绩效也没必要继续下去了。
9楼
目标没有达成,原因是什么?
8楼
谢谢分享
7楼
先分析经营的问题出现在哪里,而不是让员工承担
6楼
换我我也会用脚投票~
5楼
打卡
4楼
感觉也没的多少钱,但既然老板小气,员工也就不仁了
3楼
绩效管理:从人入手,通人性,定人心,强意识
2楼
学习了
1楼 大卡
曹锋老师——
本篇文章来自曹锋老师的分享。大家可以点击老师头像订阅,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和老师多多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