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绩效等级间化,反馈次数减少,大厂这样做,既有内部需要,也有外部考量,我认为主要出于三点……您认为呢?
简化等级:增加带宽,重视过程,放权日常
对阿里和腾讯将绩效五等级简化为三等级,我有以下三点理解:
1,带宽增加,更符合常态
不管是考核,还是学生成绩,还是人类社会结构,真正优秀和差的人,也就是处在两头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是处在“上不上/下不下”的中间状态。有时候好一点,有时候差一点,但基本都是在“中间区域”游荡。
这样的现实与状态,更体现了原本的真实,如果强行将中间状态再一分为三,意义是不大的,除了在分配奖金上可以赋予区别的系数外,其他没啥用处,加薪晋升这个区域的基本也没多大程度,况且,这个月或下个月,今年或明年都可能忽高忽低一点的,也跳不到优秀与差的程度,这样做,除了增加员工/hr和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难度、增加工作量外,还会有一种管理过分的感觉。
相反,如果中间状态的人群范围更大一些,也就是将考核分数段拉大,比如将70-90分的都列为良好,在管理上,容易突出重点,奖优惩劣,而对广大中间人员则希望保持就好,管理人数和难度相对降低,还可以结合平时的其他表现来酌情对待,有一种与“宽带薪酬”一般灵活自如管理的味道。
2,重视过程,时间充裕
五档次变为三等级,反馈一年两次变成一年一次,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管理部门,还是员工本身,既可以将精力更集中于提高技能/多出好业绩/改善相关因素等方面,还可以将时间用于更重视平时的点点滴滴工作上,只有这些细节做好了,所有工作的业绩才有足够保障。
不管是评等级,还是反馈,都是对结果的反映,是复盘或回忆,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才怎么纠结,也是无法改变的,顶多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取得的成绩可以继续发扬,教训或损失则既成事实,与其将时间用在“回忆”上,不如好好花在对过程控制和优化上,也就是“拥有了过程,才拥有了结果”。
想想以前不搞真正所谓的“绩效管理”时,难道就没有优秀的企业和高业绩的管理吗?西方的理念来到国内,的确随时都应结合实际不断优化和本土化,才会发挥出持续的生命力。
3,放权日常,托起业绩
绩效管理或考核,都不太可能对员工的所有工作都面面俱到,只能抓其重要的事项进行,而那些不纳入考核范围的,则往往通过日常的管理制度或pg电子官方网址入口的文化/习惯等进行约束,有的甚至是靠自觉,毕竟企业制度再完善,都不太可能将员工行为/工作等事事都包括在内,都存在空白或不具体的情况。
如果硬要从事情或工作数量也就是件数上来比较“考核”与“没考核”的话,我倒觉得没考核的工作更多,考核的事情反而要少些,只是对业绩的影响重要而直接一些。
但是,那些没纳入考核的工作或事情就不重要了吗?相反,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不重视,比如:员工着装或文明言行,如果不抓好,就会对考核内的工作有影响,试想,一个着装都不整齐/不愿意遵守公司着装规定的员工,一个出口成脏的人,怎么可能有高效的工作,怎么可能有好感的客户,怎么可能不影响到考核的那些工作业绩……
简化等级,减少反馈,并不等于其他工作也简化,也不等于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沟通减少了,相反,需要更加强这些工作,只有这些细节或日常杂事小事做扎实了,才能让处于更突出位置的考核事情有足够的保障。
简化等级,除了以上几个理解,还存在让管理者在相对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充裕时间中,发挥自己的管理智慧,提升自己的管理空间,同时也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发挥哪些员工更适合公司文化,哪些管理者更适合提升。
您认为呢?欢迎交流!
2楼 red wan
感谢分享!!!
1楼
对于研发人员的到底适合用kpi还是okr?研发人员本身就不是说一定能出成绩的,特别像我们是月度考核,基本围绕岗位职责在考核,那对研发人员有意义吗?我觉得大厂这个改革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