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谁接过了“猴子”重任》这篇在《哈佛商业评论》中熠熠生辉的文章,作者巧用“背上的猴子”这一妙趣横生的比喻,生动诠释了如何在上下级间分配任务和保持主动性的管理智慧。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当领导与下属探讨工作时,一只机灵的小猴子蹦跶在两者之间,静候对话的尾声,然后选择它的主人。
领导一句“让我琢磨一下,回头给建议”,那小猴子瞬时跳上了领导的肩膀;一句“麻烦你提供些任务资料”,紧接着,这只敏捷的猴子就顺着邮件飞到了领导身边。真正的管理奥秘在于:如何让这只“猴子”安稳地呆在下属那儿,保持活跃而有序的成长状态。
然而,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这个有趣的“背猴子”理论有时却被误读和滥用了,它成了部分领导逃避责任、掩饰能力短板的遮羞布。殊不知,这一理念不仅能运用于企业管理,同样能为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带来启示。
让我们换个角度,聊聊如何预防“猴子”偷偷溜回领导的怀抱。在职责分工上,各位领导风格各异:有的擅长统揽全局,放手让下属施展拳脚;有的却因自己的忙碌而让团队变得无所适从,或是频繁更改指令,让下属晕头转向。尤其是刚升迁为领导的新手,常常发现自己被一群“小猴子”团团围住,而下属却摸不清下一步的方向,整个团队犹如一场热闹非凡但效率低下的杂耍表演。
回想起来,原本分配给下属的“猴子”是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又回到领导身边的呢?比如领导需要时间查阅资料做决策,这原是下属已经完成的工作环节,结果“小猴子”就这样欢快地蹦到了领导的背后。倘若领导积压了多个决策事项,未能及时拍板,便会延误项目进度,打乱下属的执行步伐。实际上,许多项目卡壳的地方,不在员工手上,反倒握在领导手中。
领导苦不堪言,整天忙于应付下属抛来的“小猴子”,而下属则像观众似的,不停追问:“老大,上次咱商量的事儿咋样了?”、“老大,咱们啥时候排练(开会)啊?”这样的领导,仿佛成了一位被琐事绑住手脚的马戏团长,失去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这正是“猴子管理”原则的灵魂所在:你越被下属的事情牵制,能为自己腾出的时间就越少。
对于刚踏上领导岗位的小伙伴,由于长期扎根执行层,往往不易察觉自己的症结所在,甚至还会埋怨下属不够给力。正确的做法是,领导应当鼓励下属自主分析问题,及时点评他们的成果,现场给出决策,并指定下一阶段的任务和计划,可不是拖到下次全体大会再议哦!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人皆有懒散之心,若领导老是忍不住替下属捉刀代笔,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对下属能力的不信任。长此以往,部分下属会觉得领导能兜底,索性把“小猴子”丢给领导,自己乐得轻松。所以,领导要教会下属:讨论过后,“小猴子”仍乖乖待在他们身边,为了在大会上拿出更详尽的行动计划,他们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领导如何与下属同台“耍猴”。这里的“猴子”不仅是待解的难题,更是工作热情和主动精神的化身。领导有了多余的时间,不能光顾着自己嗨,也要想着激发和维持下属的积极性,这就不仅仅是把“下一步怎么做”的决定权交给下属那么简单了。
初尝“赶猴子”甜头的领导,往往会滑向两个极端:要么管得太细,像直升机父母般盘旋在每个“小猴子”上方,生怕它们摔跤;要么又太放手,简单说了句“去找资料”,就彻底晾在一边,连根胡萝卜(资源和指导)都没留下。
这两种极端都不是理想的做法。聪明的领导懂得把握度,只在约定的时间段内去“喂养小猴子”,不会随意插手干预;同时,也会常常回来与下属一起玩转这场“猴戏”,包括帮他们梳理解题思路、调整目标、调配资源、加油鼓劲,甚至许诺奖励。要知道,领导可是整个马戏团的大boss,得定期查看每只“小猴子”的训练进度,对那些前景黯淡的节目说“拜拜”,对有潜力的节目则明确指出下一步的动作和目标。
总之,领导就像是马戏团的指挥家,既要学会在台上优雅挥舞指挥棒,引领整场演出顺利进行,又要能在幕后巧妙调度,确保每只“小猴子”都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快乐地玩耍、认真地学习,从而推动团队的高效运转。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能赢得掌声连连,成就一场精彩的“管理马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