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曾一度非常重视“导师制”。但出于“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或者由于工作忙、新员工不上进等原因,一些企业的“导师”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导师制”逐渐变得名存实亡。
请问大家,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呢?
姝儿儿 2024-04-16 17:30 6楼
提一点不同的观点,我之前的公司推了很久的导师制,也有筛选也有培训还有800元的激励,但就是不温不火,大家不重视。导致我一直认为导师制是个鸡肋
但是我现在的公司,也有新员工导师,带6个月给500元钱。激励少了,人却越来越多了,大家都愿意当导师,甚至不愿意的时候,部门领导都会主动帮他报名参加导师训练营然后申报导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新人必须要有导师,在新人管理的过程中,是通过系统,每周需要写周报的,而且这个周报必须经过导师和主管评价,所以必须要有导师。这样就把部门管理者拉到同一战线了,也就容易了很多。
王泽强 2024-04-16 15:42 5楼
1、考核标准:建立导师级别机制(初级、中级、高级)。
2、激励支持:建立导师激励机制(加薪、晋升、评级、股权)。
3、体系建设:建立导师相关管理制度和“导师文化”。
4、培养机制:导师培养、外训机制。
大漠流沙 2024-04-16 11:57 4楼
导师制在中国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就当抛砖引玉了。
1、以中国为文化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是否都不同程度上形成一个内卷的现象?
这个本源如果认可,可以向下探究,为什么形成了这个文化。根据地理决定论,中国的地理因素决定了这个文化本源,导致了内向型的经济模式,大一统的观念,然后千年的封闭知识圈层。这个都导致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点认同。
2、西方为什么没有走向内卷这条路?这个也要搞明白是不是?如果不是,我们也没法讨论下去,权当它走出了内卷吧。因为西方的世界观无限大,无限深,可以无穷细分知识和观点。这个三观是否是走出内卷的开端。
3、讲的很简单,做起来很难。一个人中国人怎么学会西方的底层文化和哲科方法?就我的经历看起来,很难很难。但是还是有希望的。一个公司只有在发展扩张中,才能不断走出内卷,导师制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反之终究会失败,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