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剑桥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两项调查结果显示:1984年到1995年出生这代人为科技所困扰,比任何一代都严重。
这一代人被冠以“低头一族”,或是“插电一族”。他们出门必备的装备是智能手机、充电线和充电宝,他们中的80%每天会把手机放在枕边,90%会让自己的手机保持24小时待机。
当手机在身边时,他们感到“鸭梨山大”,即使没有电话或者信息的声音提示,也会时不时的掏出手机。
当手机断电或不在身边时,他们则焦虑无限,“失联”成为他们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这代人的内心深处无比纠结矛盾。他们一面将在线社交作为一件极其享受的不可或缺事件,一面却又抱怨各种信息、邮件让他们时刻不得安宁。
他们也想将手机关掉片刻,享受一时的安宁,却又在3、5分钟后迫不及待的启动手机,刷刷微信、微博,亦或是在发现没有任何电话或者信息后默然关机。
距离产生美。其实我们都明白,“超链接”就像是脱光衣服站在人潮汹涌的街头,顽强的对抗着各种眼神的骚扰后,剩下的只有筋疲力尽。
我们到底害怕错过什么?
我个人的感受是,刷手机能够帮助我逃离“不舒适区”。
“不舒适区”是那些让我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尴尬的时候。每当上述事情出现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给朋友点个赞,或者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打电话,再或者吃包瓜子,抽根烟。
我第一次发现这种心理模式是去年做禅修的那段时光。每次我想刷手机的时候,都是在老师告诉我要凝神静气,让自己的内心空如大海般的时候。在我还没有进入这种超然的境界时,这段过程很是煎熬。
后来我发现,每次等公交车、等人、坐车上班的途中,其实我的内心深处都会因为独处或无聊而感到不适,于是我掏出了手机,刷朋友圈、看新闻、发邮件或看电视剧,目的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通过手机让自己在短期内回避前面的不适,暂时获得一定的心理慰藉。
或许,作为低头族的我们害怕错过领导的信息,害怕领导因为打不通电话而发飙。但其实,我们并没那么不可或缺。
“科技压力”的悖论说“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和科技产品获得更多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本身又带来了更多的焦虑。”
我们需要扪心自问,如果只能和自己相处,生命又会怎样?
美国心理协会的研究显示:1984-1995年出生的这代人之所以压力大,主要是因为金钱和工作!
他们在使用科技产品时的“高手”表现,其实就是他们“鸭梨山大”的外在表现。他们比其他年代的人更热衷于科技,但也承受科技所带来的后果。
这或许就是因果!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在于能将两者合理划分或规避,而在于回归自身,坦然面对那些不愿独自面对的时刻。
当你在公司不开心,首先要接受这一情绪,因为再大的不幸也终将会过去!
当你感到孤独或者寂寞,不妨试试在邮箱里写一份可能永远不会发出去的邮件!
晚上十点四十分我到家的时候,刚和一个朋友激烈的争辩结束。写这篇文章下半段的时候,我毫无来由地想去刷刷微信朋友圈,但是最终克制住了这种逃避的冲动。
因为突然意识到,其实我没有预想的那么焦虑。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为了没买到偶像演唱会的门票而沮丧,也有人因为买到了便宜菜而欣喜;有人一生轻松尽享荣华富贵,也有人整天忙忙碌碌,日子过得还捉襟见肘。
不论你为了什么而生活,生活都像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清苦,可它也总给我们一些杂乱琐碎的小幸福,那些美好的、不美好的事物,终会成为我们泯然一笑的过往。
作者:冯雷老师,九州纵横创始合伙人、总经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7楼
长命功夫长命做
6楼
谢谢老师分享,自己有这种现象,经常拿出手机看。改
5楼 hegii
谢谢老师的分享。
4楼
慢生活,轻资产,心情烦躁的时候可以看看浩瀚的星空,和无垠宇宙比起来,人的忧愁其实渺小而卑微
3楼
快乐也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何不快快乐乐。结果都一个样,淡定自若看待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忧愁。
2楼
生活都像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清苦,终会成为我们泯然一笑的过往
1楼 aileen-yang
很认同这种心理分析,也是深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