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制度类培训,结合本案,说说我的想法:1、枯燥与感兴趣的辩证关系任何事情或工作,只要我们熟悉或经历过或认为不会给我们带来直接的利益、好处等,就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枯燥的事情往往比有乐趣的事情多得多但是,枯燥更磨练我们的意志和耐性,没有枯燥,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枯燥,就没有后人可以乘凉的地方,枯燥是推动事物发展和前进的基石。对于再差的事物,当我们没有接触、不认识时,都难以真正对其枯燥起来,更容易带着几分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感而试着接触。比如:陌生人,我们往往比较客气、礼貌,但当熟悉了,就会随便一些,更久一点,就会枯燥起来,这也是不少人对家人说话很随意而对外人更注意的重要方面;我们常说的职业倦怠不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吗,即从感兴趣到熟悉,然后从熟悉到枯燥;婚姻七年之痛的规律也告诉我们一样的道理。就拿制度类培训来说,新员工刚刚入职参加第一次甚至第二第三次...
说到制度类培训,结合本案,说说我的想法:
1、枯燥与感兴趣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情或工作,只要我们熟悉或经历过或认为不会给我们带来直接的利益、好处等,就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枯燥的事情往往比有乐趣的事情多得多
但是,枯燥更磨练我们的意志和耐性,没有枯燥,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枯燥,就没有后人可以乘凉的地方,枯燥是推动事物发展和前进的基石。
对于再差的事物,当我们没有接触、不认识时,都难以真正对其“枯燥”起来,更容易带着几分“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感”而试着接触。
比如:陌生人,我们往往比较客气、礼貌,但当熟悉了,就会随便一些,更久一点,就会枯燥起来,这也是不少人对家人说话很随意而对外人更注意的重要方面;我们常说的职业倦怠不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吗,即从感兴趣到熟悉,然后从熟悉到枯燥;婚姻七年之痛的规律也告诉我们一样的道理。
就拿制度类培训来说,新员工刚刚入职参加第一次甚至第二第三次培训时,由于讲师、环境、同时参加的同事等都是新鲜的,尤其是培训的前面几十分钟,相信大多数人还是非常认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对公司各方面熟悉起来,这样的培训,如果他找不到特别感动他的地方,比如讲师的幽默、有用的内容等,慢慢就会觉得不想听,进而觉得枯燥起来。
如果换成培训新的另外制度,可能会有几分钟的热情和兴趣,慢慢也会归于平静和枯燥。制度类培训给员工“兴趣与枯燥”是这个规律,难道其他工作或事情不是这样的吗?只是不同的事情,由于对员工兴趣点、带来好处以及环境或其他直接间接相关人员的影响不同,在“兴趣持续时间”与“枯燥延续时长”有所不同罢了。
二者是可以转化的,枯燥始于兴趣终于自己,兴趣始于枯燥也终于自己,人的一生,不管是工作、生活、社交、游戏等,就是不断在二者之间徘徊、平衡、转化。
熟悉、了解、经历越多,工龄越长、年纪越长,感兴趣的东西越少,觉得枯燥的事情越多,反之,感兴趣越多、觉得枯燥的就越少,这也是那些创新型企业想更多使用年轻人的主要原因。
2、培训的姿势
在多数单位,制度类培训通常是这样做的:
1)时机
新员工入职时、新制度实施前、出现某事故后根据四不放过原则需要对相关制度培训时、某制度因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需要再培训时、领导认为需要对某些规定进行培训时。
总之,培训制度总是有某种背景的。
2)形式
课堂式最常见,发邮件或在内网上自学、统一限期学习,分小组讨论,一问一答,知识竞赛,宣讲,实际操作,案例学习等。
实事求是讲,前两种是最为普遍的,后两种偶尔有之,中间三种组织得就相对少一些。
3)目的
培训制度,主要的有两个目的:一是确定规矩,让相关人员清楚制度的相关规定并切实遵守之,否则就按罚则进行处理;二是完成培训/告知/签字流程,以便在劳动纠纷中占据主动。
3、枯燥的原因
说到制度培训的枯燥,不但参训者感觉深刻,就是培训老师也感同身受,对枯燥的根源,我想说:
制度或规定,就存在、呈现的样子,就是“文字”或“图表”,文字死板、严谨,流程固定,奖惩分明,根本没有如文学、小说、诗歌、音乐、图画、电影、电视剧等那样生动和吸引人,也没有任何押韵、对仗等这些形容、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
另外,培训制度的目的,前面已经说过,可以说是“不管员工同意不同意、高兴不高兴,都必须要学习和掌握”,让员工首先心里就“不爽”了,不情愿事情硬要干,不枯燥都难。
最后,培训基本就是采用说教式的,互动很少,这种填鸭式的,大家想想大学时期学“马列”思想课的情境,就明白枯燥不枯燥了。
4、有更枯燥的吗?
前面提到的“学马列”枯燥不?但为什么还是不得不学,因为要考试、挣学分,不及格要掏钱补考,如果挂科多了就拿不到毕业证或学位证。所以,即使老师讲得再不好、再没吸引力,这门课再枯燥,学生也只有被动学习的份儿。
如果是自学法律知识去参加律师考试,面对那么多本厚厚的法律书籍,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太多;就是自学参加hr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它们都一定比公司的制度培训更枯燥。
但为什么还是要“偏向虎山行”而不后悔、不抱怨、不回头呢?
因为目的、追求、目标完全不同,以上提到的,当事人都想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顺利通过”,为今后的人生打下更好的基础,而制度培训的参训者,哪有什么强烈的目标,基本是被动参加,不少人还是十分的不情愿,目标没有,思想怎么可能积极,行动就没有方向也没有主动性,不枯燥才怪。
5、枯燥所谓的破解
制度类培训的枯燥问题,并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前面也提到一些,比如:
1)分组讨论。
说得形象点,就是分组学习、自学或培训,正如学习几大文件一件,这样,可以让参训者针对制度内容进行发言、谈想法,在发言中,无形的就培训了其他同事,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让制度反复得到重复记忆,有的还会举例说明,更促使大家都开动学习的动力,不然,论到自己发言时,没有实质内容或准备不充分,总是很尴尬的,由于互动和参与感更强,枯燥就会少去很多。
2)问答式。
对于偏文字性的资料,较快掌握或更有兴趣的方式,一问一答也算是比较好的了。
读书时,为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少去独自死记硬背的枯燥和低效率,往往会让同学拿着书本来问自己,然后自己来回答,这样的枯燥感就少得多。
更形象一点,就象什么tv诗词大会那样的方式,两人在一问一答,其他参加者在密切关注,这是不是有乐趣多了,让制度在快乐中就学习、记忆了。
3)竞赛。
制度在那里摆着,如果采取竞赛的方式,也就是大家要提前学习和准备,只是通过竞赛来促使大学更好的掌握,同时也是对全体员工的一次普训。
可以常规回答、抢答等,tv上也经常搞类似的比赛,在紧张激烈中对全体员工强化了制度。只是,这需要有一定的费用来发奖,而且如果每个制度也不可能都这样搞。
4)案例式。
交通管理部门用屡次交通事故图片展示来教育大家遵守交通规则、今日说法用发生过的案例来说明相关法律规定、银行/公安部门通过许多骗子行骗的方法来教育大家提高警惕等。
这些以案说法的现象,无疑比常规的制度培训要有趣得多。
5)演讲式。
保险公司培训、传销培训、某些医托/对老年人宣传保健品培训、市场中摆地摊小贩押韵叫卖、某些大师的培训等,其参训者是很少有枯燥的感觉的。
这类培训,讲师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很强,肢体动作、表情很丰富,声音时高时低,互动很多、鲜活案例很多,将知识巧妙的穿插到例子中,俗语、谚语、古语、押韵对仗、笑话非常多。
如果制度培训也类似进行,讲师没有几把刷子就无法胜任的,现在的hr或公司中高层是很难找到这样的角色。
如果只想着破解“枯燥”,还会找到一些方法,比如:学员当讲师、早会上读几条、公司设置广播系统来播放等。
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缓解枯燥的效果会好一些,如果单独使用,还会显得生硬甚至无法实施,比如:分组讨论,参加者会认为“是你培训我们,还是我们在培训你呢”;竞赛,给参训者来看,怎么也不是一个培训,由于有费用,管理者也不一定会同意。
6、不能让步
制度培训,实现两个目的是必需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让制度得到实施,也就是让培训有效果。
我们知道,检验培训效果有几个层次,比如:知识记忆、行为改善、习惯养成、效益提升等,就拿制度培训来说,终究是要看“员工行为”是否合乎制度的规定,那么,以下两个方面在培训时就要特别提醒到位:
1)培训不让步。
制度培训,任何人来讲来培训,也难以避免枯燥,这个事实的东西,我们不得不承认,也需要教育那些认为培训枯燥而不愿意参加的员工,参加培训是员工的义务和职责,如果想不枯燥,那你来试讲一下?
管理或工作,是以公司/部门利益为重的,而不应受员工的情绪、意见所左右,如果员工意见合理,也可以作一些改善,但根本的东西是不能让步的,否则,你能让到什么地步,你又有什么本钱、资格来让步?
枯燥的事情非常多,居里夫人发现铀/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成千上万次试验、设计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老板一个人加班想办法筹错资金、老教师几十年就只教小学一年级固定版本的语文、农民伯伯几十年就只在一亩三分地里把土挖过来再挖过去、每天都要吃三餐、保安每天12小时坚守自己那个1平方米左右的保安室、教堂每天诵一样的***、公交司机每天开同样的线路/摸同一个方向盘/屁股都坐起茧了,等等,枯燥不?
2)别不懂装懂。
可以实诚的告诉参训者,制度、流程等不是培训一次二次就能够掌握和记牢的,需要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具体遇到才明白,在工作中,遇到不明白或记忆不准确的制度规定,不能胡来或想象着继续干,一定要问领导、查资料,不懂别装懂。
记住这一工作方法,任何员工要犯很出格的违纪也是不容易的,也就是杜绝员工说“不清楚公司这方面具体规定”的借口或说辞。
有了这个兜底的方法,培训也算给了员工一个“***”,毕竟再怎么培训,也不太可能记住那么多公司/部门或班组的规定,唯有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后再解决”,只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教训或道理,就非常好了。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