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部门负责人而言,绩效跟进是一种管理的必须,可以掌握下属的工作进展,只有掌握了真实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辅导或提供资源。当员工目标滞后,到底是能力不足还是态度问题,或第三方客观原因,部门负责人会有个清醒的认知,确保绩效公平公正。
为什么要做绩效跟进?因为绩效不跟进,部门负责人整个过程没有参与感,绩效沦为人资的独角戏,必然流于形式。
对部门负责人而言,绩效跟进是一种管理的必须,可以掌握下属的工作进展,只有掌握了真实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辅导或提供资源。当员工目标滞后,到底是能力不足还是态度问题,或第三方客观原因,部门负责人会有个清醒的认知,确保绩效公平公正。
对员工而言,绩效跟进可以减少自身的惰性,得到上级的帮助,提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员工能够得到纠偏,快速做出调整,让员工获得小小的成就感,目标更容易达成。
有老板很重视绩效跟进,但不得其法,直接找了2个大学生兼职,每次会议后,就天天在群里公布每项工作的进展,让人不胜其烦。结果大学生走后,一切又回到了老样子。
绩效跟进不是人盯人,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工作绩效差距来找到跟进的方向。
目标比较法: 将考评期内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与绩效计划的目标进行对比,寻求工作绩效的差距和方法上的不足。
水平比较法:将考评期内员工的实际业绩与上一期的工作业绩进行比较,衡量和比较其进步或差距的方法。
横向比较法:在各部门或各员工间进行横向比较。
通过这种比较,数据就更能支撑绩效跟进。但绩效跟进最关键的不是数据,而是跟进的频率。见过夸张的,每半个小时写一次工作汇报,这就不是跟进了,是控制。
周会是一个正常的频率,如果按okr的逻辑,周例会主要是评估目标的进展,但是会议不太在意结果是否达成,而是更关注信息的分享和同步,识别出阻碍进展的问题和风险。
周例会上进行的跟踪和关注,主要以主观方式进行。如果某个目标进展不达预期,再分析这个okr是不是目标过于“大”了,要不要放“小”点,或者在跨团队资源上有什么堵塞性的困扰,是否需要帮助。
对于目标超额达成的,一定要秀出自己的成绩,分享心得。这样做的意义是:将成功展示给所有人,让大家知道自己所处的团队这个周期做了什么,在团队内找到标杆。
很多公司的绩效考核以月为周期,因此我们不能照搬okr的模式,但可以把月或季度的思路融入,这样绩效跟进才能真正落地。
吉尔伯特绩效改善模型中,认为绩效不佳,75%的是来源于物控,而并非人控。人的因素只占到25%。真正问题还是在于前两项,即数据、信息和反馈,资源、流程和工具。这六个核心要素,融入绩效改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7楼 秀树楠
感谢分享
6楼
学习
5楼
打卡
4楼
学习了
3楼
常用的就是目标比较法
2楼
谢谢老师,很有收获
1楼 大卡
本篇文章来自曹锋老师的分享。曹锋老师的分享总能看透问题本质,发现关键所在,提出中肯的应对思路,让人阅后思路清晰,恍然大悟。如果你喜欢思维的激荡,一定要多多关注曹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