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嘉
来源:boss直聘(id:bosszhipin)
作者丨贾嘉
编辑丨白话日报
排版丨二水
红楼故事和现代媒体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越是大事,篇幅越短。
元春封妃几笔带过,到今天大家都在热烈脑补她凭什么上位;元春省亲花了大量篇幅,其实也就是关起门热闹;但元春省亲之后的一件重要细节,也就用了几笔。
第三十七回里,作者用一个段落的篇幅交代了一件事:“贾政自元妃归省之后,居官更加勤慎,以期仰答皇恩。皇上见他人品端方,风声清肃,虽非科第出身,却是书香世代,因特将他点了学差,也无非是选拔真才之意。这贾政只得奉了旨,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是日拜别过宗祠及贾母,便起身而去。宝玉等如何送行,以及贾政出差外面诸事,不及细述。”
贾政这一走,就从红楼故事里下线了好几年,直到第七十回才寄书回家说即将归京述职,吓得宝玉赶紧加班加点赶功课,赶不及了就装病,引出一段抄检大观园的故事。命运齿轮,环环紧扣,让读者都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元春封妃一事,对于贾府最大的福利,便是这寥寥几笔的贾政学差。
在清代,学政一职虽然品级不高,但却既是实权工作,又是有油水的肥差,更是升官的阶梯。这个制度的开始,是康熙二十三年,那时还只有顺天、江南、浙江才有提督学政。到了雍正四年,全国各省都有了学政,规定三年一任。虽然任职是在地方,但编制还是京官,不但不受地方督抚管理,而且作为钦差,还有监督地方治理情况按需上报的职责。
顺便说一句,曹公给贾府长辈安排的差事,某种意义上都是天字号的,贾政出学差,林如海做巡盐御史,只差没安排一个织造局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越不敢写的越是真的。
为什么说学差是元妃福利呢?虽然作者夸了半天皇帝看老丈人这里也好那里也好,又勤恳谨慎又人品端方什么的各种找理由,但那句“虽非科第出身,却是书香世代”就是骗鬼呢,贾府是靠打仗起家的,后面有差事的几辈男丁,真正凭本事考上了功名的,居然只有一个修了仙的贾敬。
正常情况下,正规进士出身(荫的捐的都不算),在翰林院审过稿,在地方科举当过考官,职级混到四品以上,才是担任学政的最佳人选。乾隆时的名臣洪亮吉当年考了榜眼、进了翰林院,被任命为贵州学政时还被时人称为“异数”,因为品级不够。但洪亮吉是文坛知名人物,在读书人中名气大,人脉广,考中功名之前又在各种封疆大吏处佐幕多年,学问能力都没有问题,大家才能心服口服。
非科第出身的贾政被安排出任学差,是破格中的破格,除了一句“人品端方”简直像抄了雍正的考官jd以外(朕御极以来,屡次开科取士,凡属考官,皆择人品端方、素行谨恪者为之),其他条件都经不起推敲。大胆假设一下,这项任命在当时科举出身的文臣圈子里,恐怕只能形成一个共识:裙带关系。
网络上很多人用各种阴谋论来解读元春封妃的事,扯入各种宫斗、皇家代沟论,一盘大棋论等等,但从贾政被点学差来看,此刻的贾府是深受皇帝眷顾的。
在红楼时代,对于官员们来说,掌管一省学政,是苦差,也是美差。苦差,是指需要走遍全省视察学校,遴选人才,哪怕穷山恶水之地也得踏足。美差,除了各种明暗收入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筛出一批以自己为师长的人才,作为未来混职场的资本。那个时代,科举是读书人唯一改变命运的道路,而成为改变这些人命运的人,座师之尊,非常重要。
据说,名臣如李鸿章,在七十七年的一生中最遗憾的事,除了北洋水师甲午折戟之外,就是未曾出任过一次学政和主考,幸而后来招了一位清流领袖做女婿。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四舍五入就像是李府的林如海。
换一个角度,站在皇室的立场看,就如雍正曾言“提学一官,尤人伦风化所系,遴选学臣,倍加郑重”,历代科考舞弊量刑极重,就是因为这个业务关系着社会人心,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大局的稳定,所以必须要用自己最信重的人。
在那个时代,做官、做学问、做教育,可说是互相倚存,一举三得。替国家选拔人才的事,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是小事。只要智商正常,不会有任何皇帝拿这个事去挖坑钓鱼,而且,只要这个差事做好了,回京复命后,一般都能加官晋爵。
不管是积累皇室信用,还是积攒官声资历,还是为未来打算收一批靠谱学生,学政这个差事对贾政来说确实是个破例的提拔,而对于贾府这条载了一堆败家子和啃老族的大船来说,这个任命更意味着整体转型的最后一个机会。
清代名臣林则徐的求学入仕过程第一张拼图是这样的:嘉庆十年,21岁的林则徐首次来京参加会试,客居于曾任福建学政的恩普家。到了嘉庆二十一年时,林则徐和福建籍在京官员筹资购置宅第,将其修建为福州新馆,用作福州家乡士子议事及雅聚之所。
曾被道光皇帝称为“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的阮元,40年煊赫生涯,也是从搞教育事业开始的。史载他在提督山东学政期间,曾联合省内文化考古名家,完成24卷《山左金石志》的撰写;后来,他任浙江学政时,在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构筑了50间房舍,组织文人学子编了《经籍纂诂》,后又编纂了《十三经注疏》。可谓是人走到哪里,就把编辑部带到哪里。
清代吴荣光《授经图》,红衣者为阮元
如果贾政在《红楼梦》第七十回归京之时志得意满,贾宝玉根本不用担心功课,他可以啃老啃一辈子。
但是,贾政回京之后,画风却是这样的:“因年景渐老,事重身衰,又近因在外几年,骨肉离异,今得宴然复聚,自觉喜幸不尽。一应大小事务,一概亦付之出度外,只是看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日间在里边,母子夫妻,共叙天伦之乐。”
看上去完全不像有成就感的样子,而是一副躺平作派,甚至在督促下一代上进的事上也开始佛系。紧接着,第七十一回,贾琏听说了贾雨村降职,嘴上说着“不与他谋事,也不相干”,内心恐怕不无忐忑。而宫里的太监们来打秋风打得越来越狠,动不动就摆脸色。也是环环相扣。
总之一句话,这个官没干好。
贾政归来后的第一个中秋家宴,又发生了一件经不起细思的事。
贾宝玉、贾环、贾兰几个小辈做诗应景,先由贾政点评。贾政可能是学政职业病,从专业角度评论说:还真是亲兄弟,一看诗就知道没有读书上进的心。
然而贾赦突然对贾环的诗连声赞好,说了句特别牛气的话:“这诗据我看,甚是有气骨。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必寒窗萤火,只要读些书,比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儿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
然后,拍着贾环的脑袋笑道:“以后就这样做去,这世袭的前程就跑不了你袭了。”
贾政吓坏了,读者们也吓坏了,宝玉心里怎么想不好说,但这话传出去,王夫人贾母们也得吓坏了。局内人怕的是内部的长幼尊卑秩序要崩坏,局外人看来,flag立得越高,脸打得越快。
其实,贾赦对贾环的捧杀不是最重要的,他的《跑不了一个官》论调,放在这个节点,相当于正式宣布了贾府转型的失败。明着告诉贾政,什么书香世族,什么人品端方,什么桃李满天下,咱们不要也罢。啃祖上的功绩闷着头做贵戚不香嘛?
(本文来源boss直聘(公众号id:bosszhipin),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