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临公子 来源丨临公子的后花园(id: hi-lingongzi)
这是个很难让人心平气和的时代。
一方面,人们对“贩卖焦虑”极其敏感,痛斥抨击;另一方面,内心不断蔓延出的焦虑情结将自己逐渐捆绑。
其中就包括对年龄增长的恐慌。
前几天,一位29岁读者聊天时说,不知道明年该怎么办。自己是普通员工,新员工一个比一个年轻,学习速度快精力旺盛,又没拖家带口,而自个儿工作似乎还没起色就已颓势尽显。
“晋升无望,估计后面也就这样了。想想就非常沮丧”。
我发现,大家对“30岁”的期望越来越高,把它视为人生转折点、事业分水岭,仿佛30岁之前没混出个样子这辈子就差不多了。
知乎上有个“三十岁还没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怎么样”的问题,浏览量近800万,足以看出人们对这件事的关注。
可你知道吗:30岁当普通员工,再正常不过,不意味就混不好。
而30岁就算当到管理岗,不见得就春风得意,有时没准更加如履薄冰。
我一个前同事h,在公司4年多干到小组主管。收入主要看kpi奖金,而且要扛整个团队共十几个人的业绩压力。
去年公司裁员,要求他组内必须裁掉3人。他犹豫了好几天只能拿出名单。其中一个被裁的员工,得知消息后在办公室指着他鼻子破口大骂。
几个月后收缩业务,h先生自身难保。
其他部门不缺管理者,34岁的他又不好意思重新做开发,最后被老板说服勉强答应做个技术总监,研究框架应用。
研究了半年,没项目用上,他自然也分不到项目奖金,收入反而不如从前,只得悻悻离职。
许多人对“管理岗”存在误解,最明显的有3条:
1、代表有能力。
2、代表收入高。
3、代表相对稳定。
咳咳,在眼下这个环境,这些想法就显得有点儿老旧了。
首先,绝大部分的人,30岁都干不到管理岗。
不少文章兜售焦虑,爱说谁谁才20来岁已经当上ceo、谁谁不到30岁就身家千万,仿佛30岁没有事业有成就要被同龄人抛弃了。
事实是怎样的呢?
普通人永远是大多数。
一家公司管理岗的坑位就那么多,企业越大,管理层往往流动性越低,别说位置有限,不少人就算能力卓绝也要等着上面的人变动了,才有上行空间。
其次,“当领导”不是唯一出路。
我周围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哪怕职位是“项目主策”、“资深算法工程师”、“高级产品经理”、“通信协议专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角色,晋升也是走专业晋升路径,而非管理路径。
不是只有手下有人 title好听,才能证明你的含金量。
再次,管理岗一点也不轻松,更不稳定。
中层管理人员,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群体。通常要背形形色色的团队指标,压力不言而喻。再就业时的选择范围,也比普通员工更小。
我曾就职的一家上市公司技术部经理,辞职后,做起茶叶生意、炒股票期货。另外一个产品部经理,跳槽到运营商做销售,据说前阵子累得大病一场。
30出头你是员工or管理岗,实际上都代表不了什么。
要知道,同样30岁:
马云还在经营自己的海波翻译社,业绩惨淡。
马化腾的创业公司濒临倒闭,到处找人卖qq,人家还嫌贵没买。
王健林还在当兵,31岁遇到国家裁军才离开。
董明珠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
……
所以,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定论,很多事还没开始呢。
为什么不少人对“30岁做管理”有执念?
因为,他们眼中只有一条发展路径:员工->老员工->主管->经理。
这条路是被嵌套在雇佣关系中的。
可在未来职场,更强调个体价值。
里德·霍夫曼认为: 在互联网时代下,雇佣关系正发生剧烈变化,员工和老板是互惠互利的联盟。
它不再是终身雇佣制,更像是任期制。
我一个做数据仓库的老同事,属于特立独行的人。他完全不想带团队、背业绩,甚至连日常开例会都颇有些不情愿。
但这丝毫没影响大家对他专业度的认可。
他的工资是全部门最高的,他持有的公司股权也是团队中份额最多的。哪怕他工牌上的岗位名称好几年都印着“dba”(数据库管理员)。
后面他两次跳槽,同样是通过专业领域的知识得到信任,置换到其他资源,成为项目合作人。
专业度,给他带来话语权。
有些管理者离开公司后很难找到工作,原因之一在于: 离开平台后,人家不认可你的职级,只看你能否提供专业的技能或服务。
更不要说拿着6、7千块月薪,递出的名片却闪耀着一长串头衔的情况,比比皆是。
没有专业厚度加持的“管理岗”,就像打了厚厚一层蜡的苹果,嚼之无味。
在一个公司的职位和权威都是虚的,拿得出手的专业和资源,才是实的。
大部分上班族没有意识到,努力的方向,不仅仅在眼前这份工作上,或是目前所在的公司。
所以容易踩入2个坑:
一是忽视自身特长,二是忽视可利用资源。
有的人是技术流,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非得想当人精角色;有的人是销售一把好手,非得想坐上部门经理的位置;有的人擅长做咨询,如果跑去研究技术,也很难做得出彩。
古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门楣,刻着一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真是特别有智慧。
对“管理岗”充满偏执的人,很可能缺乏对自己的认识,把目光限制在这唯一的目标上。
就像去买衣服,不清楚自己的尺寸,拼命抓着不适合的衣服套在身上一样,只能让自个儿不自在。
我认识一个码农出身的技术经理,三年前,已36岁的他在了解到前同事刚起步的创业项目后,主动提出加入,以技术负责人的身份成为创始人之一,从0开始搭建技术团队。
如今看,我们都非常佩服他当初的选择。
他当时虽然已是部门副经理,可晋升和收入的天花板肉眼可见。
他利用了以前同事的人脉资源、还说服两个同学一起过去,凭借技术优势站稳脚跟。
用他的话说,“干到中层去证明自己,何必呢?”
况且如李笑来所说: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你的战场,不只有眼前的职场。
前阵子我和几个同学吃饭。
记得刚毕业那几年,每个人好像都在默默较劲,暗戳戳地打探别人的收入、买了多少钱的房子,在公司什么职位。一边嘴上说“哎呀好羡慕你啊”,一边内心都焦虑得不行。
这几年,大家不一样了。
没有人问你混到管理层没,年薪多少,随着经历过一些事我们都开始明白,99%的焦虑是源于与他人的对比。
就像《身份的焦虑》一书里说的:
“如果周围人过着跟我们同样穷的生活,即使住在透风漏雨的小屋子,我们也会觉得知足、幸福。但如果周围哪怕有一个人过得比我们稍微好一点,即使又有一个融乐的家庭,舒适的工作,我们也会有强烈的不幸感。”
这种比较,永无尽头。
年薪20万的,瞅着年薪50万的。
年薪50万的,瞅着年薪100万的。
年薪100万的,瞅着不仅年薪100万还比自己小10岁的。
30岁时做到管理岗又如何?一抬头,前面乌压压一堆人挣的比你多、成就比你大,你不是照样焦虑?
相反。
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时,看到今年比去年有了新的变化、新的成长,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
你不需要用“管理者”的身份填充安全感,你不需要用缥缈的高位巩固你的权威,你也不需要别人恭维句“好羡慕你”带来的虚荣。
最金贵的,永远是你的个体增值。
这或许才是来自底层的安全感吧。
(本文来源人力葵花,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