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典型的案例是护士拿错了药,难道这个护士就要负全责?实际上,只有所有的环节都出问题时,拿错药这个事才会发生。护士是直接责任人,但不是唯一责任人。
员工错误设置上架商品的信息,也是如此。如果让员工承担所有的损失,等于间接将用人单位的经营风险全部或大部分转移到员工身上,是不是不合逻辑?
员工工作失误,导致公司发生损失,责任该如何界定?
我们第一反应是找法律依据。
原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从劳动者工资中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由此可见,如果员工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是有权要求员工赔偿损失,可以从工资中予以扣除。
电商行业常见因为员工错误设置了上架商品的价格,导致公司发生损失。这种情况该怎么赔偿?员工是不是一定要赔偿?
员工是否赔偿要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企业要求员工赔偿损失,必须对以下条件负有举证责任,并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01 企业确实有实际损失。
02 员工有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劳动纪律、职业规范的等违规行为。
03 企业的损失和员工的违规行为存在因果关系。
04 员工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我们再具体细化下,员工错误设置了上架商品的价格,导致企业损失了20万。该怎么赔偿?遇到小金额的损失,员工不会太较真,扣就扣了。但这种大金额,扣款的逻辑就必须明确,让员工一个人全额承担,是否合理?
员工的直接领导,相关岗位的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这里不得不提到瑞士奶酪模型。
该模型认为,组织活动中发生的事故与环境影响、不安全的监督、不安全行为的前兆、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四个层面的因素有关,每个层面代表一重防御体系,层面上所存在的空洞代表防御体系中存在的漏洞,这些空洞的位置、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安全因素就像一个不间断的光源,每个层面上的空洞同时处于一条直线上时,危险就会像光源一样瞬间穿过所有漏洞,导致事故发生。这四个层面的因素叠在一起,犹如有孔的奶酪被叠放在一起,所以被称为“瑞士奶酪模型。
典型的案例是护士拿错了药,难道这个护士就要负全责?实际上,只有所有的环节都出问题时,拿错药这个事才会发生。护士是直接责任人,但不是唯一责任人。
员工错误设置上架商品的信息,也是如此。如果让员工承担所有的损失,等于间接将用人单位的经营风险全部或大部分转移到员工身上,是不是不合逻辑?
设置上架商品的价格,只要是人为,错误就不可避免。公司有没有内控机制,如再价格发布之前做内部检查, 系统没法完成核对。如果因为员工的错误就要全额承担损失,实际上这种出错的概率也由员工承担了。
关于员工给公司造成损失怎么赔偿的问题,法律没有给出明确的赔偿标准。法院一般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判罚的标准是赔偿金额的10%—50%。
员工在上架产品价格时,公司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经营者,又是日常用工的管理者和监督者,那么就负有相应的管理和监督责任。这种责任,又该在出现损失时如何体现?
损失金额不大时,公司一般会通过设置电网指标等,取消相关人的绩效工资或月度奖金,再严重一点,取消年度调薪或年终奖。
损失金额过大时,以上的方式也显得不痛不痒了。但让员工全额承担,假设员工月薪5000元,按每月1000元扣除,需要8年多,显然不具备操作性。对hr而言,如何划定公司和员工的责任,如果划定直接责任人、部门负责人、相关岗位责任人的赔偿比例,才是解决这类事件的正确逻辑。
8楼
打卡
7楼
打卡
6楼
娓娓道来
5楼
根据错误的原因定责,但损失已经发生
4楼
让相应的管理者承担连带责任
3楼 罗明蒙洛洛
依规可以要求员工赔偿,但如果金额较大就不具备可行性,总在预防!
2楼
谢谢老师分享
1楼
本篇文章来自曹锋老师的分享。曹锋老师的分享总能看透问题本质,发现关键所在,提出中肯的应对思路,让人阅后思路清晰,恍然大悟。如果你喜欢思维的激荡,一定要多多关注曹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