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历和能力本身不可分割,与其纠结其相关性,不如重视二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学历vs能力,一个由来已久的辩题。在职场环境中,无论是求职面试、晋升考核等,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这二者都是避不开的维度。
学历本就是能力的一种具象化体现,谈能力时绕不开学历。
从内涵而言,学历已被明确分级分类,一般不会存在什么分歧。但谈及能力,似乎每个人都能理解其内涵,可具体深究一下,有可能答案并非都是一致的。比如领导在评价某个员工能力时,如果不进一步解释具体,他人的意会和领导本身要表达的意思,也可能相去甚远。
不过就能力而言,可以联想到心理学上的“冰山模型“,对于人力资源从业者也是耳熟能详。“冰山模型”将个体素质的划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知识、技能,是外在表现,是人容易了解、测量、改变和发展的部分。“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对应性到能力,其实就包括了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显性能力就是我们可见的部分,比如学历、证书、专利、作品等,都是可以直接证明能力的东西,所以学历高低本身就是证明了个体的某方面潜在能力水平。隐性能力则的是不可直接量化、观察到的,也正因为隐性部分的存在,评价一个人才如此复杂。
与其纠结二者关联性,不如重视二者在实际场景中的发挥的作用,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二者的重要程度是有所变化。
对于职场新人而言,努力提升显性能力(除学历外,一些重量级的cpa、cfa等证书同理),可能是一个明智且事倍功半的选择。
在从企业招聘机制看,案例中提到的是关键岗位只看985、211毕业的求职者,这在企业招聘时,是一件及其正常的择优逻辑,尤其对于刚毕业的应届生,学历的筛选标准直观、可见,并且有统一的标准,对公司而言最为简单、高效,在大量的求职者面前,用学历来圈定和缩小选择范围以实现岗位与人才的匹配,这是从企业经济和时间成本出发的选择。对个人而言,一张拿得出手的高学历,可以让你有更强的竞争力,更多选择职业的权利。而至于隐性能力,看不见摸不着,哪怕有各种评价手段,对于时间有限的面试官,总是更难以获知的部分。
从学历背后的附加值看,在获得较好学历的过程中,往往同时验证着冰山之下的某种潜在的能力和内在的自驱力,这对于某类岗位而言就是必备的胜任素质,很多高学历的人才,往往和高潜人才的要求有强相关性。另外学历也代表一定的资源圈层,这点虽然不绝对,但依然有其影响力。
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人而言,越到职业后期,学历的影响会被其他能力因素所削弱。个人的显性的工作经验、技能、成绩以及其他通过行为事件被证明的综合能力往往比学历更受重视。
工作经验:个人积累的工作经验、行业知识等,往往比学历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对行业的深入理解。
专业技能:个人在特定领域或技能上的掌握和应用,往往比学历更能带来工作效率和质量。
人脉资源:在职场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直接带来的是更多的机会和资源链接到工作成果。
绩效成果:长期的工作绩效和实际成果是评价一个员工价值重要标准,这些成果通常是基于能力和努力的结果。
胜任能力: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不同岗位会有不同的胜任力要求。比如:领导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等等,这些往往通过个人行为表现出来,但也正好与以上显性化的工作成果互相验证。
因此,放到更长远的职场周期中,对于个体的评价数据来源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学历的影响作用就慢慢弱化。
综上,学历和能力,其实都很重要,就像有人说的“学历决定了你起点到底有多高,能力决定你将来能走多远”,它们可能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
3楼 katharine09002
打卡
2楼 alan_h
不得不说985/211的筛选机制目前来说还是可行的,他从小学一步步的将一些不自律、没有毅力的人分门别类的筛选出来,剩下的可能不是特别优秀的。但基数摆在那里就算差能差到哪里去呢?而且985/211的同学,公司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帮助成长,
再说能力出众的人才,首先人才鉴别这块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及需承担不可控的风险。当然整体也是需要看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1楼 温情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