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之窈窈
来源:智联招聘(id:zhaopin-com)
哈耶克说:“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但是,职场中有不少人却喜欢听无意义的废话,不愿意听有价值的忠言。他们对表扬不以为意,对批评高度敏感。王志鹏本想给下属的报告提点建议,可刚把手放到男下属的肩膀上就被抖了下去,被回赠一句:“如果你觉得我写的不行,你就自己改。我觉得我写的虽不算完美,但如果采纳你的意见只会变得更糟。”其实建议和要求是有区别的。职场中的不同意见并不代表反对你这个人,可能只是提供另一种思路。固执的想要听取认同的声音,面对不同的声音就开启防御机制,这是职场中的下下策。职场中,每个人都有软肋和逆鳞。但是身上逆鳞多到动不得、说不得的人,会深陷“自卑陷阱”。樊登曾在电视台上班时,制片人给他提过许多主持节目上的意见。他却找了一大堆理由,本以为可以证明自己的正确,但没想到那个制片人却说:“樊登,我没想到你是这样一个人,一点批评都听不进去。”后来他再回忆那段经历,才明白原来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过于自卑,进行了过度的自我保护。职场中逆鳞太多的人,多有两个特点:习惯性自证和自动化反击,而恰恰暴露了自己不自信的致命缺点。事实上,真正厉害的人,再难听的话都能听得顺耳。所谓自信不过是有着独立的灵魂,不用通过自证捍卫尊严。杨天真说:“职场中那些情商高的人,不外乎是在面临批评、质疑甚至是挑衅时,还能稳如泰山。”余米因为跟甲方对接合同时,没有仔细检查合同细节,导致合同无效。她被主管批评后当场暴走,指责主管偏心,控诉跟她对接工作的同事自私不愿意教她业务。余米被赶鸭子上架,心中有委屈可以理解。但是缺少工作常识,忽略工作细节也是她该反思的地方。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是推卸责任,逃避批评,而不是想办法及时补救的人,很难得到成长。一听见批评就被“引爆”是本能,但成长就是克服本能,管理好“愤怒机制”,不被外界评价所绑架,及时解决问题,完成事后补救。批评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同观点的表达,我们要允许它的发生。《自尊》一书的作者将批评的无效回应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咄咄逼人型、被动承受型、混合型。咄咄逼人型是指当即做出反击。比如,同事说你想法不好落地。你说同事胆小怕事,做人迂腐。这种做法的潜台词是“你竟然你敢批评我”或“我是不好,但你也好不到哪里去。”有点像双方只带了嘴巴,却丢掉了耳朵,自说自话。这种态度容易激怒对方,将具有建设性的批评者转为毁灭性的敌人。被动承受型是指一遇到攻击就表示认同、道歉或者是投降。比如不论领导说你什么,你都说“好的,我下次一定注意”。这种回应方式的优点在于有些批评者发现无法激怒你时,会识趣的走开。但是长远来看,会给你塑造一个“逆来顺受”的形象,个别人会得寸进尺,三番五次的攻击你。复合型是指你受到批评的第一反应是先道歉、妥协,事后经过情绪反刍后,暗地里找机会报复。比如,事后你没有具体的理由,但就是看不惯那个人的做法。这种类型虽不会引发正面冲突,但会增加龃龉。如果在你身上有这三种情况发生,你首先需要改变认知,暗示自己:不是所有批评都带着恶意。在职场上面对批评首先要有辨别能力。要能辨别对方提的是有建设性的意见,还是情绪的宣泄。对于建设性的意见,有两种应对策略:一是接受,二是含糊。接受是指经过倾听,发现同事或领导说的有道理,当即拿出记录工具(纸笔或电脑)认真记录,把它放入你的改正计划里让对方感受到你的重视与配合,愉快结束谈话。含糊是指你觉得对方说的不完全对,也不需要争论,采取部分同意策略、同意可能性或者同意原则的策略。比如,部分同意,你可以说“你说的xxx,对我很有启发,这方面我会按你说的去做”;同意可能性,你可以说“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我们先观望,好吗?”;同意原则,你可以说“我跟你的立场目标完全一致。”通过含糊的策略,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情绪上的认同,再柔和得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想法,把批评可能引发的争执拉到理性谈话的框架里。职场中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赞美“从事到人”,批评“对事不对人。”但有些人偏偏喜欢出口伤人,对人不对事。职场中,每个人都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你是来干工作的,不是来当老师的。对于无知傲慢,有意冒犯的人不理;对于无伤大雅,不影响工作的事不睬。但要注意一些细节:沉默时不要加上一些行为动作,诸如,摔门、甩脸子、掏耳朵、抱胸等。肢体语言上的挑衅,同样也会引发冲突。职场中,面对批评的声音,我们只需要做到敏锐,不需要敏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虽然只有8个字,却说尽了我们面对批评该有的姿态。未来,希望我们都能和颜悦色、不动声色的接受职场中的每一种声音。
(本文来源智联招聘(公众号id:zhaopin-com),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