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公司来了个新人,跟他们交流时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关系,我自己可以。”一次,部门急着要汇总数据,其他人的那部分都完成了,只剩下新人手里的那部分等待归拢。
因为数据信息要得急,朋友就跑去她的工位去催,结果那个女孩还在手动输入,不会批量导入。朋友急了要直接上手。那名新人仍然说:“没关系的,我自己可以。”
朋友当场发作:“你没关系,我们有关系。让别人搭把手,有这么难吗?一分钟解决的事你非得拖一小时,是吧?”
独立是好,但是不可以屏蔽别人的善意。职场,不是一个单兵作战的地方,而要讲究合作需要排兵布阵。每个人都需要链接到自己的pg电子官方网址入口的合作伙伴。
同事就是一起共事的人,适当的让同事给你帮点小忙,反而会增添彼此间的好感,建立战略同盟情谊。
社会学家海蒂·格兰特说:“我们总害怕麻烦别人。但现实是,无论是当代的工作,还是当今的生活,没有人能成为一座孤岛。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他人的帮助,需要与他人合作。相互支持,才能走向理想的人生。”
魏珂还是职场新人的时候总是喜欢闷头干活,即便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敢开头去问,以至于别人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她要琢磨好久。最后她被公司以不能胜任工作的理由委婉劝退。
职场中把自己活成孤岛的人都是什么样子?
遇到困难硬着头皮解决,还可能做得越多错的越多;不容易出功劳,别人也记不得你的苦劳;要不来资源,关键时候更没人站出来帮忙说话。
倒不是同事或领导对这样的人心存恶意,而是这样的人把自己活成孤岛,没有人知晓他的深浅,更不了解他的个性喜好、能力所长。
这样的人,被边缘化、被排挤是早晚的事情。
作家康妮曾说:“很多人在搭建人脉上有一个误区,给别人添麻烦不好。但适度添麻烦,才能建立更深次的联系。”但事实上,很多人心中都一条隐性的人际界限,不敢也不愿麻烦别人。
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荣格曾提出了“集体潜意识”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潜意识里都刻有文化基因、民族dna,很多的观念可能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而不自知。在中国的文化理念里,讲求奉献精神,强调帮扶弱者。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助人,以满足道德上的优越感,而不喜欢被帮助。特别在职场中,谁都不愿意被贴上弱者标签,认为向别人开口求助会矮化自己。求助从来不是弱者的专利,相反,他是强者成事的直通车。
麻烦别人就是给别人带去麻烦,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脱不花老师说:“错误的不是麻烦别人,而是不会麻烦别人。”麻烦别人被别人厌烦的人,本质上是懒,懒于动脑、懒于思考、凡事都喜欢别人代劳,遇到麻烦就跑,遇到好处就争。把“我不会”挂在嘴上,习惯性把烂摊子留给别人。把情分当本分,不知感恩。但是会麻烦的人的人则大有不同,这类人会把问题的分析前置,评估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力和目标之间存在距离,也不会放弃或者蛮干死干,而是会选择求助借力打力。事后,也懂得“礼尚往来”。
持有这类心态的人不是真的怕麻烦别人,而是一般情况下也不愿意别人总来麻烦自己。他们害怕别人对自己有心理上的依赖,所以刻意回避。这类人通常伴有轻微社恐。但职场关系和朋友关系这样的亲密关系有所不同。职场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事情而不是感情。只有改变认知,才能更好的促成事情。
跟别人开口前一定要思考取得帮助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取决于对方的意愿,而非对方是否不擅长拒绝。你要保证你求助的事情,别人在时间、精力、职责范围上是被允许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你和求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到了这一步。
麻烦别人这里的“麻烦”指的是互助而不是依赖。职场中人见人厌的伸手党之所以招致那么多的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得有所节制和收敛。比如,习惯性地要同事帮你加班或者频繁搭乘同事的顺风车,还把人家的私家车当成专车来用,流露出理所当然的意思。向别人求助时,一定要做好允许别人拒绝你的请求的准备。不要把请求当成要求,注意用到一些礼貌用词,比如,“拜托”“请你”“我需要你”“麻烦你”等,以柔化表达,让别人更容易接受。同时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不要“得寸进尺”,要注意麻烦别人的频率,不要事事找人时时用人。找人帮忙时要找到合适的人,而不是找容易帮助你的人。心理学中的富兰克林效应提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助你。帮助过你的人为了保持行为前后的一致性,避免引发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通常会继续伸出援手。但你一定要懂得主动、及时还债,礼尚往来才能关系永继。甚至可以在对方帮助你之后,做出一些回报答谢。一般这个时候对方可能会婉拒,你不要直接说他“我今晚想请你吃个饭谢谢你上次的帮助,你有空吗?”而要说“非常感谢你的帮忙!你什么时候有空,我想请你吃个饭。吃火锅还是炒菜,你来定。”将一个是否的问题变成一个肯定前提下的选择题,给对方提供备选项,更容易得到还礼的机会。职场中,普通的麻烦可能只是利益互换,高级的麻烦中也可以掺杂着人情。希望未来我们都可以在“麻烦”中找到一个有温度的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