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大型企业招聘分工模式的选择,主要看企业习惯,大家适应就好,不过,模式也是可以微调,不是一尘不变的,另外,分工只是大原则,具体的操作或细节上,往往需要协作,在我看来:分工,只是有了骨架,协作,则是血/肉/筋脉。
分工不分家,协作更重要
中大规模企业的招聘分工,本案提到的两种模式都比较常见,但现实中,往往并不是这么单纯或简单直接,除了分工外,更重要的体现就是“协作”,以下谈谈我个人看法:
1,倾向第二种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分工:
第一种:经理负责面试/录用,主管负责渠道管理和简历筛选,专员负责场地等面试组织。
第二种:经理负责主管级以上,主管负责职员招聘,专员负责一线员工(生产员工)招聘。
先看第一种,专员只从事基础工作,也就是跑腿的事情,简单,只需要按照上级的要求操作就行,做不了几次,就会成为熟练工种的能手;主管负责渠道管理和简历筛选,也就是从事办公室的工作,足不出户,成天面对电脑,那么,他对前来找工作的人员,长什么样,有何具体诉求,肯定是不太知情,除非听其他人讲,时间长了,成为“与世隔绝”有什么两样;再看经理,对面试/录用负责,那么,很基础或一线的员工都要统统过手,中大型企业啊,成天只搞招聘,恐怕都忙不过来的,其他hr事情不搞了吗?
所以,累人累心,或者培养人才,以备不时之需,综合来看,第二种模式更合理一些,在现实中也采用比较多。
第二种模式,给求职者有一种更容易接受的感觉,前来应聘主管以上,由hr经理操作,应聘职员的,由主管接待,作为求职者,是不是有被更尊重的感觉。当然,这样的分工,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比如:前来应聘主管的人员毕竟有限,由经理来操作,时间上来应付得过来,毕竟经理还要处理hr其他事务嘛,专员对付基层员工时,基层员工应聘人数往往比较多,而专员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放到这里,毕竟是专职招聘这些,很少其他事务或杂事来干扰。
有的单位,人家应聘副总或总监,却用专员带着填这表那表,或者由专员来面试问一些非常基础和浅表的内容,确实让求职者愉快不起来。
2,分工是表象
就招聘来看,经理/主管/专员等他们的分工,既在职务说明书中规定,也可以在公司招聘管理办法中明确,还可以在各种沟通或会议中细化。
比如:经理负责主管级以上,主管普通职员的招聘,专员负责生产员工招聘等。
但是,同行们,这样的分工,顶多是大原则或大前提,或者说平时正常情况下,可以这样不紧不慢的按部就班。
然而,不管是部门,还是单位,真正的正常情况又有多少呢?很多事情都会被一些意外或突然来的情况给打破,怎么可能还能如原来那样操作呢。
比如:经理在开会、主管在出差、专员在休假,或者一下子来了n多个求职者,没有救兵的话,场面上会很难堪的啊,或者他们中的两个甚至三个可能同时不在公司而仍然有求职者来找工作。
3,需要适当“合”
虽然分了工,但有的岗位或有的事情,要更合理的处理,还是需要体现一个“合”字的。
比如:需要高度保密或敬业度要求非常高的岗位,比如部门负责人的助理、老板的司机或保安队员等,看起来不是重要职位,有的甚至就是基层员工,但是,如果不由经理把把关,招进来的人如果出了这样那样问题,经理恐怕是会被老板追究责任的。
还有,所有入职进来人员的薪资确定,不太可能都按薪资管理办法简单直接操作的,如果有变化,肯定需要上级批准,还有即使是这样的简单操作,也是需要领导签字确认,毕竟涉及“钱”的事儿,许多单位都会需要“总”以上的人画押才有效。
4,调整与完善
分工或协作,都不是一劳永逸,更不是一直如原来那样死板的重复。
分工,需要根据公司或工作的需要,适时调整,包括招聘岗位/要求等,这些调整或完善,可能来不及体现到职务说明书中,而是通过及时的会议或沟通,而这样的调整,也可能不是永远如此,可能只是临时。
协作,也是一样,领导或同事忙不太过来,招呼一句,或者主动一点,就应当去帮忙了,今后自己需要援手时,也就自然有人很快站出来了。
制度、分工是死的,协作、调整是活的,怎么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往往是不少职场人需要不断精进的事情,而有的人为啥不能被提升,处理不好这方面的事情,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请牢记:上级怎么安排,你就怎么做,只要不是违法的,这就对了!
3楼 意鸣
确实需要灵活掌握,学习!
2楼 mimiko
学习了
1楼 于斯为盛
第一种适用于成熟、招聘需求较少的企业。
第二种适用于发展、招聘需求较多、流动性较大的企业。
招聘是部门指标,具体还要结合部门职能、工作饱和度进行分工。